國資動態
穩中有進!央企“國家隊”1—2月生產經營實現良好開局
1—2月
中央企業實現營業收入5.7萬億元
利潤總額3678.7億元
凈利潤2821.7億元
同比分別增長17.6%、20.6%、20.4%
中央企業1—2月運行質量持續改善,得益于全國宏觀經濟恢復勢頭向好。國家統計局3月15日公布數據顯示,1—2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上漲12.2%,漲幅較去年全年擴大7.3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上漲6.7%,漲幅比去年12月擴大5.0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上漲7.5%,比去年12月加快3.2個百分點。
作為國民經濟的“穩定器”“壓艙石”,各中央企業在國資委黨委統籌部署下,將穩增長作為首要任務,以“開局就是開戰,起步就是沖刺”的奮進姿態,勇擔新使命,搶抓新機遇,為實現一季度“開門紅”奠定堅實基礎!
穩字當頭強實業,重點工程開工忙
面對復雜嚴峻形勢
中央企業持續優化布局結構
擴大有效投資
加快落地重點項目
推進重大工程
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快節奏
取得了一系列關鍵性成果
不僅著力做好自身經營
也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作出新貢獻
2月28日,在中國船舶舉行的交接船儀式上,中遠海運能源正式接入全球首艘LNG雙燃料超大型原油輪(VLCC)——“遠瑞洋”輪。與傳統油輪不同,“遠瑞洋”輪碳排放將較普通船舶燃油降低約20%,可實現中東至遠東全航程使用LNG燃料,續航力可達到12,000海里。
目前國內最大的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全產業鏈示范基地和標桿工程——中國石化齊魯石化-勝利油田CCUS項目于近日全面建成,預計未來15年可實現增產原油296.5萬噸,對我國CCUS規?;l展具有重大示范效應。
進口鐵礦石價格大幅偏離供需基本面,對我國鋼鐵業平穩運行形成沖擊。1月份,鞍鋼集團主要產品產量平穩增長,利潤總額同比提高27%。圍繞產能規?;?、生產柔性化、礦山綠色化、管控智能化、產品市場化等要求,鞍鋼集團加快礦產資源事業發展。1-2月份,鐵精礦同比增產21.4萬噸,增幅近6.23%,不僅增加了企業自身防風險的底氣,也有利于提升我國戰略資源保障能力、維護鋼鐵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近日,長沙機場改擴建工程T3航站樓項目正式開工,中國建筑大型施工機械進入現場。T3航站樓是長沙機場改擴建工程關鍵性、控制性項目,總面積約50萬平方米,是長沙機場現有T1、T2航站樓面積總和的兩倍多,建成后可滿足每年4000萬人次的旅客吞吐量。
總投資450億元的中國中車松原新能源裝備產業基地項目,2月28日在吉林松原開工。項目涵蓋風電整機、葉片、發電機、儲能設備等風電產業鏈,生產制造風光發電總裝機規模500萬千瓦,建成后年產值將達400億元。
列入國家發改委《長江干線過江通道布局規劃(2020-2035年)》的荊州李埠長江公鐵大橋,2月28日正式開工建設,由中國中鐵勘測設計。該橋型是世界范圍內首次在超千米跨度鋼桁梁橋上應用,建成通車后,對完善長江經濟帶骨干路網結構、優化國家和湖北省高速公路網布局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2月22日,由中國鐵建參與施工的引漢濟渭秦嶺輸水隧洞全線貫通。這條全長98.3公里、最大埋深2012米的特長輸水隧洞,首次從底部橫穿秦嶺,創造了TBM單機連續掘進世界第一等多項世界紀錄。秦嶺特長輸水隧洞工程建成后,每年將有約15億方漢江水通過它輸入陜西關中地區,為1411萬人提供生產生活用水,對完善國家水網、優化陜西省水資源配置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中交集團參建的國內在建承受水壓最高、直徑最大盾構隧道——江陰靖江長江隧道,所用盾構機“聚力一號”刀盤,在江蘇靖江成功下井,直徑為16.09米,重514噸。隧道建成后,將有效緩解江陰長江大橋交通壓力,增強長江干線過江通道通行能力,對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促進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十四五”期間構建國家水網的重要一步,南水北調首個后續工程——引江補漢工程正在進行開工建設準備階段。2月25日,南水北調集團江漢水網建設開發有限公司在武漢注冊成立,目前正全面推進引江補漢工程要件辦理、機構組建、人員配置、地質勘探、關鍵技術研究等基礎工作。
從基礎設施建設開工投產
到高端制造裝備持續升級
再到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中央企業聚焦主業、深耕實業
為國民經濟局部或全局發展
注入了強勁動能!
全力以赴保供應,穩價穩市穩運行
開年以來
各能源央企
發揮重要能源資源生產自給的支撐托底作用
堅持穩價穩市
聚焦冬奧、春節、兩會
用實戰檢驗備戰
打開了今春能源保供的良好局面
為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需求提供有力保障
面對我國油氣對外依存度較高的形勢,作為國內第一大油氣田的中國石油長慶油田,為跑好開局“第一棒”,從2021年四季度,就對今年效益增儲建產、提高采收率等工作進行全面謀劃,截至2月22日,長慶油田生產原油375.01萬噸、天然氣78.57億立方米,實現油氣當量1001.07萬噸,再次刷新其實現千萬噸油氣當量最快紀錄。
南方電網1月數據顯示,在其服務范圍內,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代表的“三新”經濟用電量11.926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7.8%,實現“開門紅”,其中新能源車整車制造和互聯網數據服務業1月用電量同比增長均超過100%。在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新興動能發展活躍,“三新”經濟正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聚焦春節、冬奧全力做好能源保供,中國華電西藏在運最大內需水電站——西藏DG水電站在重要能源保供時段全面落實各項保電措施,冬奧期間完成發電量9000萬千瓦時,平均日發電量約500萬千瓦時,2月以來通過經濟化運行增發電量400萬千瓦時。
今年1、2月,受寒潮天氣等因素影響,中國三峽集團受電區域負荷需求持續攀升。其所屬長江干流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三峽、葛洲壩6座梯級電站“虎”力全開,累計發電量達31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8%,刷新同期發電量歷史記錄。除水電外,截至2月底,中國三峽集團新能源累計發電7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1%,其中海上風電發電20億千瓦時,刷新同期發電量歷史記錄。截至2022年2月底,三峽集團累計發電量49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6%,其中清潔能源發電量占比超過92%。
在煤炭能源供應方面,截至目前,國家能源集團商品煤資源量累計完成11885萬噸,其中自產煤同比增長6.6%;鐵路、港口、海運各環節高效運達、效能穩定發揮,上下游協同聯動,鐵路運輸量7838萬噸,自有兩港進港量4275萬噸,出港量4347萬噸;發電持續保持高發態勢,發電量1843億千瓦時,同比增8.1%。
中央企業
油、電、煤、氣、運基礎供應的穩步增加
也是國民經濟運行的先導性指標
反映出宏觀經濟穩步發展的良好態勢
科技創新加速攻關,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
科技是關鍵變量
國務院國資委黨委
持續深入推進國有企業堅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發揮好出題者、引領者、攻關者作用
為國有企業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提供有力保障
強化科技創新能力
加速“卡脖子”技術攻關
培育壯大新動能
中國電科明確了將2022年作為碳化硅年,將在碳化硅領域深入布局。目前,6英寸碳化硅工藝線持續穩定運行,將滿足碳化硅二極管芯片、MOS芯片訂單數量和客戶數量快速增長需要;面向新能源電動汽車應用的車規級高壓大電流碳化硅MOSFET芯片也即將發布。芯片包含多種國內領先的新工藝、新結構技術,技術指標對標國際一線品牌。
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中國一重進一步深化了產學研合作,與清華大學簽訂“630℃超超臨界汽輪機用馬氏體耐熱鋼轉子鍛件關鍵制造技術”項目。100MN油壓機一次性熱負荷試車成功,再創液壓機類產品調試周期新紀錄;成功開展了電解槽項目驗證性氣壓試驗,為新產業布局做好了科技儲備。
國機集團簽訂3臺1000兆瓦級特大型超超臨界發電機組轉子供貨合同,該項目投資約76億元,設計年發電量100億千瓦時。1000兆瓦超超臨界發電機組轉子的成功研制,實現了多項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該設備的批量性國產化,促進了1000兆瓦大功率高等級發電設備裝機速度的提升,同時提高了該類設備所需關鍵部件的國產化比例。
在新材料領域,2月12日,國家玻璃新材料創新中心暨中國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總院在安徽成立,開啟了玻璃新材料創新發展新征程。國家玻璃新材料創新中心是“十四五”首批、安徽首個、行業唯一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未來,國家玻璃新材料創新中心將致力于打造玻璃新材料原創技術“策源地”,攻克更多“卡脖子”技術,聚焦成果轉化,打造玻璃新材料產業集群,為安徽建設“中國硅谷、世界硅谷”增光添彩。
在節能低碳領域,中國節能自主研發的“AAO工藝高標準處理城鎮污水低碳集成技術”被認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使污水處理直接運行成本降低10%—20%,同步實現了節能降耗、減污降碳協同的污水處理運營管理效果。
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推動一批重大攻關成果示范應用
積極參與國家實驗室建設
發揮科研院所轉制企業作用
提升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服務能力
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
成為中央企業更好促進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有效舉措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在實現“雙碳”目標大背景下
開年以來
央企科學推進“雙碳”工作
狠抓綠色低碳技術攻關
加快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
進一步加大產業布局力度
同時發展可再生能源及多元儲能產業
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
多舉措積極帶動全社會綠色低碳轉型
我國首個工業用途核能供汽工程,2月23日,在中核集團田灣核電基地打下第一根樁基,這是中核集團繼秦山核電開展南方核能供暖之后,與地方共享發展成果,在核能綜合利用領域開展的又一積極探索,為優化調整我國能源結構,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做出了新示范。項目建成后,每年供汽量480萬噸,可實現每年減少燃燒標準煤40萬噸,等效減排二氧化碳107萬噸、二氧化硫184噸、氮氧化物263噸。
2月28日,由中國海油自主研發的亞洲第一深水導管架——“?;惶枴痹趶V東珠海順利完工?!昂;惶枴卑焉a系統從水下移至水面以上,將大大降低鉆完井、工程以及后續的生產操作成本,對經濟有效開發南海200米至400米中深海海域的油氣資源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2月24日,世界最大單機潮流能發電機組——“奮進號”在浙江舟山附近海域成功下水,該機組額定功率1.6兆瓦,預計下月投運并入國家電網。設計年發電量200萬千瓦時,每年可以實現減排二氧化碳1994噸。
1-2月,東方電氣提供自主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的10輛氫能公交車在四川德陽上線“跑起來”,截至目前,在成都、貴陽、德陽、西昌等地已有100多輛東方電氣“氫能”公交車投入示范運行,累計運行里程超過1000萬公里。
隨著中國節能風電甘肅區域公司肅北馬鬃山50MW風電項目、靖遠靖安50MW風電項目先后全容量并網,1月,中國節能在甘肅區域,率先形成百萬風電產業集群,進一步夯實了甘肅區域新能源企業第一陣營。
中央企業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同時
也在加大國內資源勘察力度
加強油氣、煤炭等儲備能力建設
確保能源供應的有效穩定
穩健開展境外投資,高水平參與“一帶一路”
開年以來
中央企業積極投身“一帶一路”
聚焦重點領域優化全球資源配置
承擔了一大批具有示范性和帶動性的重大項目
促進了基礎設施的聯通
提升了國際產能合作
帶動了當地的就業
推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為世界貢獻了中國制造、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國家名片”華龍一號喜訊頻傳。當地時間2月21日,由中核集團承建的華龍一號海外示范工程、全球第四臺機組——巴基斯坦卡拉奇核電工程3號機組反應堆首次達到臨界狀態,標志著機組正式進入帶功率運行階段,為后續并網發電和商業運行奠定了基礎。
近日,國機集團承建的科特迪瓦亞穆蘇克羅國家電力調度中心項目順利竣工。項目投入使用后,可實現對整個科特迪瓦電力網絡的實時監控,堪稱科特迪瓦電力基礎設施的“中樞大腦”。同時,該調度中心承擔著與鄰國電力系統互聯互通的功能,對整個西非地區的穩定和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2022年開年以來,中國遠洋海運服務我國內外貿運輸,保障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截至2月底,中遠海運集團旗下運營的1380艘,累計實現貨物周轉量5600多億噸海里,每天約有1.8萬名中遠海運船員守護全球貨運通暢。同時,中遠海運集團還相繼開通多趟海鐵聯運、鐵路專列,提升物流運輸效率,全力保障我國民生物資和內外貿運輸暢通。
當地時間1月12日,由中交集團承建的斯里蘭卡科倫坡港東集裝箱碼頭項目舉行開工典禮。斯里蘭卡總統戈塔巴雅·拉賈帕克薩出席儀式。建成后,科倫坡港作為南亞中轉樞紐港的地位將得到進一步加強,也將為當地提供上千個工作崗位,服務當地民生。
當地時間2月17日下午,智利總統塞瓦斯蒂安·皮涅拉·埃切尼克出席圣地亞哥地鐵7號線項目啟動儀式。中國鐵建承建的該項目1標段,是中國企業首個在南美洲采用盾構施工的地鐵項目,將帶動中國裝備走進南美洲地鐵市場。圣地亞哥地鐵全線總投資達25.28億美元,將在6年的建設期內創造2.2萬個工作崗位,進一步完善首都圣地亞哥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全面提升沿線乃至圣地亞哥居民的生活質量。
中國物流集團吉林公司與中國郵政速遞物流完成簽約,負責其2022-2023年度中歐班列業務,主要線路為成都、西安、重慶、義烏、鄭州等地至俄羅斯、白俄羅斯及德國,助力中歐貿易,服務國家戰略。
世紀疫情面前
中國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多邊主義
中央企業積極投身“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
演繹了“雪中送炭”“同舟共濟”的真義
以“中國實”增益“世界惠”
有力促進了世界經濟的復蘇
展現了大國擔當的胸懷和氣度
中央企業在國資委黨委統籌部署下
認真學習貫徹
習近平總書記全國兩會期間重要講話精神
和全國兩會精神
將持續鞏固和擴大開門紅成果
趁勢而上
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積極構建新發展格局
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決戰決勝國企改革三年行動
深化“十四五”規劃實施落地
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維護社會大局穩定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